日前,重钢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刘加才撰写的理论文章《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重钢转型脱困发展》,在中共重庆市委理论刊物《重庆学习论坛》2016年第4期刊发。今日本报特全文转载,以飨读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视察时指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只要瞄准市场推进供给侧改革,产业优化升级的路子是完全可以闯出来的。”作为重庆市属最大国有工业企业,重钢必须深刻地意识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和实践创新,有很强的现实必然性和时代意义。尤其是在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时期,重钢要想真正实现脱困突围,必须做好“瞄准市场”这篇文章,增有效供给,去无效供给,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件大事抓好抓实。
一、着力重钢区域市场转型,以新供给提升新价值
1.瞄准市场需求,把握战略机遇。“供需错位”已成为阻碍重钢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重钢要转型脱困,就必须更好地与市场导向相协调,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当前国内钢铁产能严重过剩,下游需求不断萎缩,行业整体亏损严重。西南地区的钢材区域市场形势略好,2015年,重庆市的汽车产量已突破300万辆,成为中国目前最大的汽车制造基地,形成了“1+10+1000”的汽车产业集群体系,高端汽车板的市场需求和市场潜力十分巨大。但长期以来,重庆的汽车用钢主要由区域外钢厂供应或依靠进口。虽然本地有众多车企,但由于缺乏汽车用钢生产线,多年来重钢始终无力介入这个巨大的市场。坐拥区位优势的重钢必须把握增加有效供给、占领市场先机的迫切需求和大好机遇,力推冷轧、镀锌项目上马,把开发汽车用钢作为产品转型升级的突破口。
2.定位高端市场,提升产品价值。中国的供给体系,总体上是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因此,强调供给侧改革,就是要从生产、供给端入手,调整供给结构,为真正启动内需,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创造条件。4月6日,重钢与韩国浦项正式签订了项目合资合同,标志着双方合作建设冷轧、镀锌汽车钢板项目正式启动,其特殊意义在于,没有在产能过剩的粗钢领域增加一吨钢,而是在高端的冷轧、镀锌领域增加180万吨有效供给,在国内最高端汽车面板、家电板等领域一举填补“重庆造”空白,实现产业链延伸,有效释放资源整合优势,提升产品价值,服务区域市场,推动重钢转型升级,助力重庆经济社会发展。
3.转移低效产能,优化产品结构。目前,重钢产品结构不合理,船板的比重偏大。按照市委市政府近期通过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方案,重钢要进一步调减船板钢产能,转移到生产汽车用钢、建筑用钢上。携手浦项,就是重钢进军高端汽车用钢市场决心的体现。届时,依靠重钢的本地市场流通平台优势,加上浦项的技术优势,以新供给提升新价值的设想将变为现实。而对于本地车企而言,一旦用钢实现本地采购,也将大大节省物流成本。除进军高端汽车用钢市场外,还应全面发力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生产。同时,现有的中厚板生产线和长材产线,也要大力引进新技术和进行品种结构调整,使钢铁主业形成汽车用钢、结构用钢、电工钢、家电板、锅炉及压力容器钢等具有竞争优势的五大系列产品。
二、着力重钢产品结构转型,以新空间发展新产业
1.发力钢结构,谋求转型升级。2015年11月,重钢集团联手重庆城投、重庆地产、重庆建工、重庆交开投、重庆高速等5家集团公司共同出资组建了重庆钢结构产业有限公司(下称“重庆钢构”),拉开了我市钢铁和建筑行业转型升级的大幕。组建重庆钢构,既是重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企业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在钢材现货市场上,钢价仍很低,重钢又面临“两头在外”的窘况——铁矿石海外进口、钢材往外地销售,“重钢造”中厚板的本地消化率不足两成,加上重钢历来的“拳头产品”,如船板钢等面临激烈竞争,亟须转型。
2.发展钢结构,有效化解产能。要有效化解过剩产能,必须实施供给侧改革,拓展新市场是主要方式之一。在重庆钢构签约仪式上,市长黄奇帆指出,欧美发达国家钢结构建筑占比普遍在40%以上,我国则不到5%,重庆更是只有2.9%。如果将我国城市钢结构建筑占比提高30%,每年可新增7500万吨建筑用钢。重庆市政府为加快钢结构推广应用及产业创新发展而发布的2016年2号文件中也提到,到2018年,重庆市钢结构产值占建筑业总产值比重将达到5%,新建市政交通基础设施应用钢结构比重达50%。同时,为推广钢结构应用,《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也提出,建设绿色城市,推动建设方式创新,推广装配式建筑、钢结构建筑和绿色新型建材。正是由于其蕴含的供给侧改革理念将带来的巨大市场,重庆钢构在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将有效化解钢铁过剩产能。
3.借力钢结构,打造全产业链。需求侧市场巨大,重钢必须借力钢结构,在谋求产品结构转型的同时,大力发展新产业。重庆钢构业务涵盖钢结构设计制造、建筑安装施工、项目开发运营等领域,集合了全产业链,构筑产业联盟,其目标就是打造国内一流的钢结构集成服务龙头企业。特别是重庆钢构被列为重庆市建筑产业现代化首批示范基地,对重庆钢构将长寿晏家钢结构基地打造成集产品研发、设计、制造、安装以及接待参观等集成一体化绿色钢结构产业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重庆钢构发展壮大后,能够补齐我市钢结构发展短板,形成钢结构与预制结构“双轮驱动”的建筑产业现代化新格局。同时,多家市属国企参与合作,也将有利于优化股权结构、整合社会资源和引入金融支持,让重庆钢构兼具“投行+总承包+PPP”功能,增强承揽公共设施建筑建设的市场竞争力。
三、着力重钢创新驱动转型,以新技术带动新发展
1.因地制宜,推动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底气”所在。重钢要坚持把技术创新作为“原动力”,靠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推动工艺和产品向特色化和效益化方向发展。同时,扩大开放合作,坚持自主创新、集成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积极推进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和高端产品市场培育,研发生产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通过创新实现资源高效利用。钒钛磁铁矿资源已被国家列为战略资源,重钢西昌矿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昌公司”)所在太和钒钛磁铁矿区,尽管磁铁矿资源地质储量丰富,但采剥量大、矿石品位差异大,严重制约了入选钒钛磁铁矿石的稳定性。重钢着力创新驱动转型,以新技术带动新发展,依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品位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技术,突破了钒钛资源开采、选矿、伴生稀贵金属回收、深加工等领域的多项核心关键技术并成功应用推广,钒钛矿产资源回收率水平国内领先,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2.产业升级,形成聚集效应。要通过延长产业链条、拓宽应用领域,在西昌公司实施资源综合利用重点项目,不断提高采选矿技术水平,持续推进重大技术创新,强化综合开发利用。目前,太和钒钛磁铁矿区已探明储量约3亿吨,远景储量超过17亿吨。西昌公司2012年4月建成投产300万吨/年采选扩建工程项目,形成年产钒钛铁精矿110万吨、钛精矿15万吨、钴硫精矿3万吨的生产能力。为进一步提升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矿山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建立与资源储量更适宜的采选规模,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使太和钒钛磁铁矿区快速形成钒钛资源创新开发利用的聚集效应,将太和矿区丰富的钒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西昌公司正在规划实施1000万吨/年采选扩建工程,完成后将形成年产钒钛铁精矿360万吨、钛精矿40万吨、钴硫精矿6.5万吨的生产能力。
3.循环经济,建设绿色矿山。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支持矿山企业技术和工艺改造,大力推进绿色矿山和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建设,实施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示范工程、矿产资源保护和储备工程,提高矿产资源开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重钢要切实做好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依靠科技创新,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节约集约利用资源,避免无序开发,实现可持续发展,努力把西昌公司打造成产业水平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生态环境好的矿山企业。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突围之路上,重钢已经迈出了坚定的步伐,只要全体重钢人共同努力,在党中央、国务院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在市委、市政府以及市国资委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正确处理好生产经营与市场的关系,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重钢就一定能化解当前面临的诸多困难,实现转型脱困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