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前任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最重要的政治遗产之一,“国家资产私有化”自1979年展开以来便备受争议。今年,公营与私营之争在英国再度发酵:先是铁路和城市列车车票的再次提价引发英国民间一片怨声,紧接着塔塔钢铁的挂牌出售令上万职工面临失业难题。已然在英国失去昔日“魔力”的国有资产私有化如今正在首相卡梅伦的带领下向着第二轮高潮迈进,但吃过亏的民众此时恐怕不会轻易买单。
不被看好的私有化
本周二晚,英国最大钢企塔塔钢铁英国公司(TataSteelUK)在经历数年巨额亏损后,终于被印度母公司挂牌出售。在这场寻找私营买家的行动中,最先受到影响的将是塔塔英国公司中的1.5万名工人。为此,业内人士警告称,英国钢铁业可能就此陷入崩溃。
无法坐视不理的英国政府日前表态称,若有必要将出手干预,以保护国家经济利益。但在短短几周时间内找到接手买家,对于英国政府而言恐怕是个“不可能的任务”。尽管如此,英国官员仍否认了将该公司“国有化”或“部分国有化”的可能性,而将该公司卖给私营部门始终是首选解决方案。
除了钢铁业,英国的多数公共事业均由私营企业运营,这其中便包括电信、石油、煤矿、铁路乃至供电局等要害部门和企业。“十几年间,像人的骨架和血液一样重要的资源都被出售给了一些遥远而不相关的个人,”英国作家詹姆斯·米克在《私人岛屿:为什么英国现在成了其他人的》如是写到,“国有资产被出售,买家获得了回报,而消费者却负责为此买单。”
2016年伊始,英格兰、威尔士和苏格兰的干线铁路、城市铁路和地铁列车的车票遭到全面提价,非交通高峰期的车票甚至可由铁路运输公司“随意调价”。对此,英国消费者怒批,正是公共交通私营化导致了车票连年上涨,但同时列车准点和服务水准却长期未见起色。根据NetworkRail的统计数字,2015年英国有高达10.7%的列车晚点超过5分钟。
从撒切尔到卡梅伦
37年前,在英国国有企业普遍经营困难、亏损严重的情形下,撒切尔和财务大臣尼格尔·劳森掀起了第一轮“私有化”浪潮。伴随着对政府与市场之间关系基本假设的推翻,英国的政治版图也随之转变——在那之后的十年,从石油勘探、钢铁到通讯、能源以及自来水供应,一个又一个主宰英国经济“制高点”的重要行业纷纷改了姓。
值得一提的是,1984年英国工业部大胆地通过上市实现电信公司的资产私有化,这不仅在英国是第一例,也是全球首例。当时,热情高涨的200万股民做了自己国家电信的股东,这也令英国政府在短短三年内筹资36.85亿英镑,成为当时规模最大的上市事件。
尝到甜头的政府最终令国企私有化在英国遍地开花。截至1990年撒切尔夫人下台之时,英国政府共售出42家国企,涉及雇佣人数高达90万人。到了今天,英国政府通过出售国有资产使国有企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下降到6%。
而眼下,身为撒切尔主义“忠实粉丝”的卡梅伦和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也正摩拳擦掌准备开展第二轮更大规模的“私有化”进程。2012年,钱袋干瘪的卡梅伦政府宣布对部分亟须修整的公路实施私有化改革,甚至透露连警务、国家电视台、核燃料公司等也已成为潜在目标。英国媒体预测,此轮国有资产出售规模与撒切尔时代有得一拼。
政府监管指路
英国的私有化在实施初期取得了巨大成功:投资和企业运营效益显著增长,部分长期亏损的国企扭亏为盈,上市国企股票一度受到热捧,而员工持股则令公司员工成为私有化的受益者。然而,这一过程中逐渐显露的问题令英国人对私有化的“一腔热血”变得理智。
1987年10月,英国深陷全球股灾,“职工持股”因此反而成为弊端,“撒切尔主义”的私有化吸引力也一下失去了原有的光泽。此外,由于私有化的过程仅仅是把股份分拆或出售给私人,但垄断机制仍得到保留,这导致公众期待的价格优惠并未到来,而服务质量却大幅下降,这令英国人颇为失望。以铁路为例,由英国工会联合会组建的“为铁路行动”组织的统计显示,如果铁路运营能收归国有,英国公众每年将节省15亿英镑。
尽管如此,对私有化倍加推崇的保守党政府仍多次重申,私营与国营相结合的经营方式从长远看有利于提高效率和竞争,并最终将使消费者受益。
对此,复旦大学欧洲问题中心主任丁纯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英国的国有资产私有化其实是一定程度上的政策选择,正如英国民众对撒切尔的看法一样,私营化也是需要从两方面看的:其一,私营化符合保守党理念,它能够促进经济转型,帮助政府甩掉经济包袱;其二,私营化也带来包括职工就业问题等多重弊端,这便需要政府方面的引导,在私营化过程中以更好的监管制度来替代有缺陷的所有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