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首钢近百年来的曲折发展历程,人们会清晰地看到,首钢的发展史,是中华民族发愤图强的奋斗史,是中华民族工业百折不挠的创业史,是“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真实写照,是一部大气磅礴的工业史诗。
建国以来,首钢人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积淀了宝贵的精神宝藏。从解放初期“顶破天花板,才能见青天”的豪情壮志,到改革开放后“敢闯、敢坚持、敢于苦干硬干”,再到“敢担当、敢创新、敢为天下先”,首钢精神一脉相承、代代相传。如果说爱国情怀、无私奉献是首钢人昨天艰苦奋斗、不懈前行的动力源泉,那么担当使命、创新驱动、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就是今天首钢人深化改革、转型发展、再创辉煌的根基所在。
“顶破天花板,才能见青天”——怀揣产业报国的梦想,首钢人发扬艰苦奋斗的主人翁精神,书写激情创业的新篇章
首钢从1919年建厂那一天起,就在矢志不渝地追寻着钢铁强国这个梦想,走过了一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城市到沿海的图强之路。无论是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还是在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创建时期,首钢人从来没有在强敌面前服过输,从来没有在困难面前低过头,用敢为人先的英雄气概闯出了一条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之路,用铮铮铁骨铸造了共和国的钢铁脊梁,用主人翁精神谱写出一部可歌可泣的创业史诗。
1948年12月17日,石景山钢铁厂回到人民手中,成为北京市第一个也是最大的国营企业。
解放初期,首钢人以“顶破天花板,才能见青天”“回马坡前不怕鬼,强敌面前不服输”的创业精神,迅速掀起恢复生产的劳动热潮。
1949年6月26日,石景山钢铁厂炼出新中国第一炉铁水,新中国的钢铁工业走入历史的新纪元。
1949年7月1日,石景山钢铁厂全面开工,成为新中国最早恢复生产的钢铁企业。
1958年9月,工人们在庄稼地里苦战14天,建成了3吨侧吹小转炉,结束了石钢有铁无钢的历史;1958年,石钢在国内率先采取基建投资“大包干”实施三大工程,对加快推进我国工业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这年5月28日,朱德副主席为石钢扩建开工典礼剪彩,鼓励石钢下一步要建设自有矿山,这坚定了石钢人自力更生开发矿业的信心。创业者们在冀东群山里骑着毛驴寻找矿脉,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在异常艰苦的环境里开发矿山,1960年9月,石钢在河北迁安建设的大石河铁矿顺利投产。
1961年5月,石钢建成当时具有先进水平、年产30万吨的小型材轧钢生产线,标志着企业形成了完整的钢铁生产工艺流程。
1964年12月24日,中国第一座氧气顶吹转炉在石钢诞生,揭开了中国转炉炼钢新的一页。
1965年,石钢高炉喷吹煤粉、入炉焦比、高炉利用系数等经济技术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使石钢炼钢技术居于当时全国领先水平。
1967年9月13日,经冶金工业部批准,石钢改名为“首都钢铁公司”(简称首钢)。自此,“首钢”成为新中国钢铁工业的名片,而周恩来总理提出的“首钢要为首”的殷切期望,激励着一代代首钢人用激情与奉献不断创造一个个奇迹。
在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里,首钢结束了有铁无钢、有铁无矿、有钢无材的历史,逐步发展成为集采矿、冶炼、轧材为一体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跻身我国十大钢铁基地行列。
“敢闯、敢坚持、敢于苦干硬干”——靠着这种精神,首钢人解放思想、勇立潮头,使首钢成为国企改革的一面旗帜
企业的命运总是和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与共和国一起经历了文革十年的特殊历史阶段,首钢期待着、酝酿着新的腾飞。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也给企业带来生机与活力。为了改变计划经济体制对国有企业统得过死的弊端,国家开始对国有企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1979年3月,首钢主动向北京市委、市政府和冶金部上报《关于在首钢进行扩大企业权限试点的请示报告》,5月首钢率先成为国务院确定的工业企业第一批改革试点单位,率先实行了为期15年的工业承包制。首钢进入了改革腾飞、探索发展的历史新阶段。改革年代,敢为人先的首钢人以“敢闯、敢坚持、敢于苦干硬干”的精神,推动企业不断开拓进取、争创一流。首钢成为中国国企改革的一面猎猎高扬的旗帜。
“敢闯、敢坚持、敢于苦干硬干”的精神不仅激励着首钢人克服困难,拼搏进取,而且成为首钢提升管理的法宝。1980年8月,首钢“职代会”提出了“三个百分之百”的管理制度,即必须百分之百地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违反了规章制度必须百分之百地登记上报;不管什么原因,无论是否造成损失,都要百分之百地扣除违规违制者当月全部奖金。这个管理办法让首钢成为管理严格的工厂,首钢人成为一支纪律严明、令行禁止、敢打必胜的铁军。
“首钢要为首”的使命感,激发了首钢人“做天下主人,创世界第一”的豪迈气概和政治责任意识;“敢闯、敢坚持、敢于苦干硬干”的精神让首钢人取得了实行承包制的巨大成功,更让首钢人做出敢为人先的一次次大胆实践——
1984年,首钢抓住欧洲钢铁工业萧条的机遇,以原值六分之一的价格买下了比利时瓦尔费尔线材厂、以废钢的价格买下了比利时赛兰钢厂,首钢率先走出国门引进二手设备加快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创举,在海内外引起了轰动。
1987年7月19日,由赛兰钢厂设备改造建设的首钢第二炼钢厂投产。
首钢在引进二手设备的同时,建立了中国钢铁行业第一支远洋船队,首钢职工经过培训,成为中国钢铁行业第一代海员,他们将首钢形象和首钢精神传播到世界各地。
20世纪90年代初,二号高炉进入一代高炉炉役的末期。是否能再续生命,考验着首钢人的决策意志与技术能力。面对考验,首钢人用实际行动彰显了首钢精神和首钢速度。二号高炉从停风到送风仅用了55天时间,就完成了原地大修改造任务。二高炉大修创造了两个奇迹,一是技术奇迹,首钢人为了让一个老炉焕发出青春活力,集合了国内外的技术力量,不放弃任何可能,敢想敢干,只保留原有高炉基础,其他全部拆除重建,7000余名职工共完成16大系统400余项检修改造项目。改造后的二号高炉在提高冶炼强度、提高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延长炉体寿命、改善环境、节约能源等方面,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二是施工奇迹,采用整体吊装高炉围板的施工方案,将工期从104天缩短到55天。当时,中顾委委员郑天翔同志来工地参观后感慨地说,多少年没有看到这种热火朝天、大干苦干的场面了。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发表了著名的南巡讲话,全国上下掀起了改革开放的新浪潮。5月22日,邓小平亲临首钢,对首钢取得的成就,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这年7月,国务院赋予了首钢投资立项权、外贸自主权、资金融通权。11月15日,首钢收购秘鲁铁矿,成为中国海外第一矿。12月22日,我国第一家由工业企业创办的银行——华夏银行在首钢成立。
1994年,首钢钢产量达到了824万吨,钢产量当年位居全国第一。尤其是实行承包制所取得的成就,使首钢成为中国工业改革的窗口和样板。“承包制”时代,首钢人以“敢闯、敢坚持、敢于苦干硬干”的精神,解放思想,攻关夺隘,突破计划经济对企业的束缚,抓住机遇,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经济效益增长明显,企业的生产力获得解放和提升,同时树立了“包保指标讲先进、三者利益讲全局、遵章守则讲严格、相互配合讲风格、各项制度讲效益”的“五种精神”和“实事求是、严格认真、密切协作、恪尽职守、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六种作风”,并系统地建立了科学严密的企业经营机制和内部管理体系,使首钢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先锋。
“敢闯、敢坚持、敢于苦干硬干”,这几个简单而又实实在在的词语,折射出那个时代首钢人的精神风貌。在“敢闯、敢坚持、敢于苦干硬干”精神鼓舞下的首钢人,乘国企改革的春风,对内深挖潜力,对外开拓市场,摆脱了计划经济束缚的首钢人,冲破习惯的窠臼,一次次做出令世人感叹的惊世之举!
“创新创优创业”——首钢实施史无前例的搬迁调整,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示范者,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先锋队
进入21世纪,首钢面临着一次关乎命运的重大抉择。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为了适应北京作为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地市的功能定位,满足举办2008年奥运会对环境的要求,促进我国钢铁企业布局和产业优化升级,经国务院批准,首钢决定将涉钢产业迁出北京,在河北迁安、曹妃甸建设现代化钢铁基地。这样一个历史悠久、规模巨大、人数众多的钢铁骨干企业进行搬迁调整,不仅在我国工业史上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就是在全世界也很难找到可以效仿的先例。搬迁调整的任务能否顺利实施,对于首钢无疑是一场严峻考验。
肩负搬迁调整的历史重任,首钢人以大局为重,舍小家,为大家,继承和发扬首钢“敢闯、敢坚持、敢于苦干硬干”的优良传统,倡导“弘扬长征精神,立志创新创优创业”的“三创”精神,克服种种困难,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走上了战略性搬迁调整的科学发展之路。
迁钢公司作为首钢京唐钢铁公司的试验场和练兵场,坚持“高水平、高起点、高标准”的原则,体现了“依托矿山,流程简洁化、设备大型化、产品高端化、环境清洁化、信息数字化”的建厂理念,设计标准定位为“节能环保型、循环经济型、清洁高效型”的冶金示范工厂,一期工程于2003年3月25日奠基,2004年10月15日竣工投产,历时570个昼夜,创出了国内钢铁企业建设的高速度,并以工程的高质量,荣获了多项国家和行业大奖。二期工程于2005年4月11日动工,2006年12月23日,2160热轧机组成功轧出首钢历史上第一卷热轧卷板,开辟了首钢新的发展空间。
秦皇岛金属材料有限公司,一期工程从2003年5月3日开工,2004年6月6日竣工投产。二期工程建设历经15个月的艰苦奋斗,应用了数十项当代先进的工艺装备和自动化技术,创出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于2006年10月20日竣工投产。
首钢冷轧公司生产线从2007年7月2日在顺义奠基,到2008年5月10正式投产,圆了首钢人的冷轧梦。
首钢京唐钢铁公司从2007年3月12日开工之日算起,仅用了短短两年的时间,吹沙造地,创造了当代“精卫填海”的神话,为共和国版图增添了20平方公里陆域面积。在渤海之滨,中国第一座集当代先进技术之大成的5500立方米高炉拔地而起,现代化的板材精品生产基地应运而生。
这期间,首钢先后联合重组水钢、贵钢、长钢、伊犁钢厂、通钢,钢铁业从北京一地拓展到全国8个省区12个地市,发展到沿海和资源富集地区,为我国钢铁工业布局调整、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新经验。
首钢搬迁调整,既要实现老工业基地的产业转型,又要在渤海之滨重建新区、成为国际一流的钢铁生产基地,还要完成企业多地布局、全面开花的战略构想。凭借国家的支持,凭借国有企业的优势,凭借近百年形成的深厚文化底蕴,凭借前所未有的创业激情和拼搏奉献精神,首钢人把压力和挑战变为发展的机遇和动力,勇敢地承担起前伟大的历史使命。
首钢搬迁调整在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2005年2月国务院的批复,到2010年首钢新钢厂的全部建成和北京钢铁全流程全部停产,首钢人走过了不同寻常的心路历程。体现了我国工人阶级的崇高思想境界,体现了首钢人敢于担当的大局意识和奉献精神;体现了首钢人敢于突破、超越自我的科学态度和务实精神;体现了首钢人“敢闯、敢坚持、敢于苦干硬干”及追求卓越的拼搏和创新精神,作出了无愧于时代的贡献,兑现了首钢对世界的承诺。
这期间,首钢党委把“创新创优创业”作为搬迁调整、转型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创新创优创业”的实践中放开视野,放开胸怀,认识自己,认知别人,认知大势,理性思考,随着形势任务的变化不断赋予“三创”全新的内涵。在首钢搬迁调整的过程中,老厂的职工兢兢业业地奋斗,不断取得新成就,新厂的职工夜以继日地拼搏,屡屡创造新业绩。他们的情感寄托在首钢创业上,他们的精神转化为前进的强大力量,他们的期望铸就未来发展的伟大目标。在首钢人内心深处有一种永不泯灭的文化,就是永远敢于做最先进的事,就是不做则已,要做就做出最高水平。广大干部职工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创出一个又一个奇迹。
“创新创优创业”体现了时代要求,体现了首钢科学发展战略内涵,引领首钢人以奉献社会的担当意识,以血脉中流淌的创新精神,率先完成史无前例的搬迁调整,发展质量和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传承“敢闯、敢坚持、敢于苦干硬干”,发扬“敢担当、敢创新、敢为天下先”———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实践中熔铸出的首钢精神,引领首钢朝着建设有世界影响力的综合性大型企业集团、为国家发展战略作出新贡献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行
首钢经受了搬迁调整这场严峻“大考”之后,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型发展的新征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旗帜问题至关重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首钢总公司党委自觉学习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自信运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强大思想武器,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总公司党委综合分析了宏观环境、行业趋势和自身资源禀赋,以世界眼光,从全新的战略思维的高度,因势而谋、顺势而为、借势而上,明确首钢新的战略定位。首钢面临着一个全新的发展格局,更急需一次思想的变革,观念的飞跃。
转型发展,思想基础是关键。在2014年党委扩大会议上,首钢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靳伟提出:“引导首钢广大干部职工,深刻领会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朝着什么样的目标前进,着力谋划首钢的科学发展之路;深刻领会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任务,结合首钢实际,着力在经济技术、民主管理、企业文化、构建和谐、节能环保方面不断创新”。
创新作为首钢代代传承的精神基因,早已渗入首钢干部职工的血液。在首钢,创新成为一种常态、一种习惯、一种责任、一种追求,首钢人用创新的思维提升科学判断形势、驾驭市场经济、应对复杂局面、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不断完善首钢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不断细化转型发展的保障措施。“今天首钢面临的问题也是在新一轮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形势越复杂,越要坚定与时俱进、攻坚克难的信心,越要有进取意识、进取精神、进取毅力,越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2014年,面对转型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靳伟在首钢党委扩大会报告中,围绕如何认清形势、把握大势、统一思想、统筹协调做好首钢的各项工作,以“深刻理解、深入思考、积极探索”为主题,对首钢总体工作思路进行了九个方面的思考,进一步立题、破题、解题。
进取意识要建立在强大的学习能力和增强本领的基础上,力求转变、务实发展要有披荆斩棘、解放思想的“精气神”。
习近平总书记从关乎党和国家发展的高度指出学习的重要性:不论是新问题还是老问题,不论是长期存在的老问题还是改变了表现形式的老问题,要认识好、解决好,唯一的途径就是增强我们自己的本领,增强本领就要加强学习。
在首钢,一场自上而下的新一轮学习、培训轰轰烈烈展开。
首钢广大干部职工把通过学习进一步解放思想置于万事之先,并把它贯穿于谋划首钢发展的全过程。学习,成为首钢各级领导干部统一思想、谋划首钢创新发展的基础。
从全面深化改革到转型发展定位,从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到园区开发建设,总公司党委坚持抓住理论武装这一关键,紧紧围绕首钢长远和现实发展最需要的精神和理念展开学习。
在自上而下的学习、培训中,两级领导班子和干部更加自觉学习,更加自信运用。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全方位增强看齐意识、机遇意识、进取意识和责任意识;通过多种渠道,向基层广大干部职工传递学习成果,集聚正能量,形成了在首钢言首钢、在首钢爱首钢、在首钢忧首钢、在首钢为首钢的浓厚氛围。
担当是首钢人的精神传承,在国家战略、企业发展的大局面前,首钢人的使命感与生俱来。当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首钢人深知自己的历史责任与使命。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时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个重大的国家战略,要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来”。总书记在讲话中唯一提到的企业就是首钢,指出:“首钢搬迁到曹妃甸就是具体行动。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做下去”。这是对首钢全体干部职工最大最充分的肯定。
京津冀协同发展为首钢深化战略实施、拓展战略纵深提供了新的机遇,这是中央、北京市赋予首钢的重大历史性使命,更是重大历史性担当。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总公司党委积极应对、认真筹划、谋定后动、疾步前行,确定了战略定位,明确了发展方向、发展思路、发展重点,提出首钢成为北京市率先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主体、平台和纽带,积极推进首钢北京园区与曹妃甸园区“两个园区”建设,是首钢转型发展的重要任务。2014年7月京冀两地政府签署《共同打造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框架协议》,决定共同把曹妃甸打造成首都战略功能区和协同发展示范区。在北京市委市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下,率先设立了首支基金暨首钢京冀协同发展产业投资基金。2015年1月,由首钢牵头组建了“京冀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曹建投),一方面全力服务于北京产业转移和非首都功能疏解,一方面致力于打造宜居宜业现代化新城,统筹协调开发建设工作。2015年9月曹建投与曹妃甸区政府签署《北京(曹妃甸)现代产业发展试验区产业先行启动区合作开发协议》及有关项目委托建设合同,标志着先行启动区项目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京津冀协同发展给首钢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也延续着首钢人追求“首钢为首”的征程。
随着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全面展开,首钢人推进改革、谋求发展的决心愈加坚定,从2014年开始,首钢着力推进一系列制度创新和体制创新,开始了敢为天下先的勇敢实践和探索。
由于集团规模迅速扩大,带来了管理体制不适应、基础工作不牢靠等自身问题;前所未有的钢厂搬迁、早人一步的兼并重组、8平方公里的园区开发等,让首钢提前遇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发展中的问题和发展后的问题,一般矛盾和深层次矛盾,有待完成的任务和新提出的任务多重叠加,错综复杂。首钢要站在创新的前沿,不断提升首钢引领、聚集和辐射能力。
推进首钢科学发展,必须在破解难题上取得突破。要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做全面深化改革的先行者、实践者、示范者。2014年1月13日的首钢党委扩大会上,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靳伟明确指出:“唯有高举改革旗帜,才能找到正确的破解之道,才能进一步激发企业发展活力。”在首钢集团上半年经济活动分析会上,靳伟进一步强调,要破解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改革是解决今天面临问题的关键一招。
从摸清家底深入细致调查研究,到建章立制完善工作架构,再到研究部署重大改革事项,总公司党委一步步精心谋篇布局,为全面深化改革引领航程。2014年9月9日,总公司党委正式颁发了《首钢全面深化改革指导意见》,确立了未来“一根扁担挑两头”的战略定位,通过打造全新的资本运营平台,实现钢铁业和城市综合服务业两大主导产业并重和协同发展,推进集团管控体系和管理能力的建设,大踏步跟上时代潮流。
“蹄疾步稳”,这既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也是首钢全面深化改革最初显现出的特点。
“总公司党委坚持把推动企业科学发展和维护职工根本利益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有序推进薪酬分配制度改革。坚持一线先行、试点推进,改革措施成熟一个、出台一个、推行一个。选择京唐公司等5个单位进行分类试点,按照先职工、后领导的要求,率先颁发并实施了异地补贴、年功工资、艰苦岗位津贴、技能操作系列作业岗位分档核定方案、四地钢铁业岗位工资套改等改革措施,回应了广大职工的期盼,产生了积极反响。同时,夯实基础管理,强化制度建设,积极探索集团核心管理层、不同板块、不同类型实体的管控模式,逐步建立规范又有活力的管理秩序。
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密集推出,为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为首钢转型发展积蓄内力、强筋壮骨奠定了基础,也表明了首钢坚定不移走改革之路、大踏步跟上时代潮流、再创辉煌的坚定信心。
《首钢全面深化改革指导意见》出台之后,首钢人以无所畏惧、创新前行的勇气,责无旁贷、舍我其谁的精神,用深化改革的实践继续书写新时代探索前行的传奇:
——总公司党委坚持以“自觉学习、自信运用”开路,以“世界眼光、战略思维”谋划,以“因势而谋、借势而上”布局,以“系统实施、重点突破”推进,“最先一公里”不断破题。
——首钢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围绕改革目标谋篇布局,观大局、察大势、谋大事,统筹谋划、全面布局,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开出一剂剂破除顽瘴痼疾的良方猛药。他们始终牢牢把握正确方向,驾驭和引领着全面深化改革的航程。
——率先构建钢铁板块管理平台,通过机构整合,初步实现了纵向职能三层合一,横向铁前一体、后部冷热贯通,减少了管理层次、精简了机构、优化了流程,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
——2015年,首钢深入推动转型发展,提高劳动效率工作取得明显成效。靳伟、张功焰等总公司领导多次组织召开常委会、专题会,听取专业部门汇报,并做出重要指示,要求按照中央关于做好“加减乘除法”的要求,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此,总公司颁发了《首钢集团加快转型发展努力提高劳动效率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外埠钢铁企业提高劳动效率工作的总体要求》。各单位积极行动,坚持问题导向,做好“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为职工提供新的工作岗位,加强培训;完善激励机制,引导职工走上新岗位;制定配套政策,引导帮助富余职工协商一致退出企业。减少管理层级,优化管理流程,大幅精简机构和人员进一步提高了劳动效率,增强了企业竞争能力。
——首钢薪酬制度改革有序推进。按照“规范管理,激发活力”的指导原则,执行工改增资与效益指标挂钩的考核规定,坚持一线先行、试点推进,四项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改革制度率先颁发,回应了广大职工的期盼,产生了积极反响;建立领导干部中长期激励机制,《首钢二级单位负责人任期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和股份公司、京唐公司、矿投公司、环境公司、组织人事部等5家试点单位负责人“任期目标责任书”通过董事会审议,同时在股份公司开展干部职务职级改革试点,适应当前经营和长远发展需要,为集团总部改革摸索经验。
——首钢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稳步实施《领导干部退出现职领导岗位的规定(试行)》,做好新老交替工作;加大年轻干部选拔培养力度,促进首钢干部年龄结构梯次化趋于合理;培养、选拔和引进园区开发、资本运作和产业培育等首钢转型发展紧缺的专业人才。
——首钢推进预算体系改革,广大干部职工对“预算管理的导向性,自身工作的实效性,经营成果的真实性”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自觉追求“工作要比上年有进步、与先进企业要缩差、自身努力要体现在财务账上、短时间难见效的工作要在中长期显著改善”。
——2015年,首钢围绕集团总部管控体系改革工作全面展开。首钢“创新创优创业”交流会以“深化管控体系改革,激发转型发展活力”为主题,紧紧围绕深化集团总部管控体系改革,增强思想自觉、行动自觉。10月9日,首钢召开集团总部组织机构改革工作会议,对集团总部组织机构改革工作进行全面安排部署。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靳伟为人事服务中心、行政管理中心、财务共享中心和资产管理中心授牌。会议宣布了总部机关13个战略管控部门,以及股权投资管理平台、首钢园区开发管理平台和人才开发院筹备组组长、副组长,标志着总部组织机构改革明确时间表、迅速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继总公司董事会2015年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深化首钢集团总部管控体系改革思路框架》后,10月10日,这一决定集团总部管控体系改革能否顺利推进,立意高远、思想深刻、观点鲜明、措施明确的改革文件正式下发各单位,明确了深化集团总部管控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改革目标、集团总部功能定位和管控模式的选择,提出了集团总部组织架构设计,部署了集团总部管控体系改革实施计划安排。2015年底,集团总部机关组织机构改革基本完成。
——2015年,首钢系统战略思维能力和“一揽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产融结合迈出重要一步。通过实施新的重大资产重组,股份公司将持有京唐公司51%的股权,为推进钢铁板块化管理和整体上市迈出第一步;通过非公开发行股份募集资金,大力优化资产或配置,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发挥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先锋队的作用,积极参与设立用于支持首钢北京园区和曹妃甸园区开发建设的“首钢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投资基金”,并注册成立了“北京首钢基金有限公司”;首钢集团财务有限公司取得金融经营许可证,已开始正式运行;作为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点项目,首钢京唐二期工程项目启动,京冀两地协同发展迈出了坚实一步。
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跟进解决,一个节点一个节点扎实推进,一个方案一个方案有序推出……随着一系列具有标志性、关键性、引领性的改革措施落地生根,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坚冰正在被打破,一场深刻变革正在首钢这块热土上孕育迸发。
对于担当使命、勇敢前行的人来说,流逝的时光记录着追求的脚步、拼搏的历程。进入2016年,埋首于为改革攻坚开新局的首钢人,梳理自己的付出与成绩,发自内心地感到:首钢依然是改革的热土,创新、担当、敢为天下先已成为这块热土最鲜明的个性特征,而更加火热的则是首钢人不懈前行、执着进取的心。
伟大的实践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催生伟大的实践。总公司党委在充分听取广大干部职工和专家学者意见建议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出了传承“敢闯、敢坚持、敢于苦干硬干”、发扬“敢担当、敢创新、敢为天下先”的首钢精神表述语。首钢精神既是一种历史的积累和沉淀,又是一个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更新和丰富的过程,是对“首钢为首”“敢闯、敢坚持、敢于苦干硬干”“做天下主人,创世界第一”等精神的拓展与提升,更具备了现实的张力与历史的深度,蕴含了一种新的精神动员和务实的要求。
“敢担当、敢创新、敢为天下先”是新时期首钢精神的核心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是对“敢闯、敢坚持、敢于苦干硬干”首钢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二者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体现了一以贯之的传承性和与时俱进的创新性。
传承“敢闯、敢坚持、敢于苦干硬干”,发扬“敢担当、敢创新、敢为天下先”的首钢精神,把握了首钢科学发展的时代脉搏,契合了首钢深化改革发展的实践需要,必将引领全体首钢人创造深化改革、转型发展的新辉煌、新奇迹。
未来五年,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至关重要的五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站在承前启后的历史关口,党和国家深刻把握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明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成为未来发展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认识,开启了国家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这样的时代背景,为首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开启了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
征程回首,深化改革、转型发展为首钢发展搭建了广阔平台,传承“敢闯、敢坚持、敢于苦干硬干”,发扬“敢担当、敢创新、敢为天下先”的首钢精神,鼓舞首钢人书写了精彩的发展篇章。
面对未来,伴随着国家“十三五”规划的徐徐开启,首钢人以“自觉学习、自信运用”开路,以“世界眼光、战略思维”谋划,以“因势而谋、借势而上”布局,以“敢担当、敢创新、敢为天下先”为精神底蕴,必将谱写出更加辉煌的传奇。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贯彻落实首钢党代会、职代会精神中,首钢人以其卓越的勇气和伟大的实践,正在新的伟大征程上阔步向前。 |